7月4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22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為68.3,較常年提高6.2%,為2000年以來第三高。
“2022年我國熱量條件較好、水分條件偏差,水熱條件總體好于常年、差于2021年。從2000—2022年變化趨勢來看,我國實施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生態工程,加上同期全國有98%的區域年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67%的區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氣象條件利于大部分地區植被生長,加快了植被恢復進程,促進全國植被生產力和覆蓋度的提高。”國家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錢拴說。
《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大部林區植被生態質量高于常年,林區整體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常年偏高4.3%。而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2000年以來,全國林區植被生態質量呈提高趨勢,促進固碳釋氧功能增強,特別是東北地區大小興安嶺、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森林固碳釋氧功能增強顯著。
2022年,全國農區平均植被覆蓋度達52.3%,為2000年以來第二高。2000年以來,全國農區平均植被覆蓋度也呈上升趨勢,對抑制農區地表起塵、綠化地表、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增強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在我國重點區域中,2000年至2022年,三江源地區有91.2%的區域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呈增長趨勢,湖泊面積增加。
祁連山地區2000年以來生長季(4—9月)降水量總體呈增多趨勢,2022年主要水體面積維持高位,有利于生態持續改善。
海河流域大部地區2000年至2022年植被覆蓋度呈上升趨勢,水源涵養功能提升。其中,2022年密云和官廳水庫水體面積分別為1986年以來第二大和2000年以來最大。
2000年以來,黃河流域大部植被生態質量呈提高趨勢,87.6%的區域涵養水量、98.7%的區域土壤保持量也呈增加趨勢,水土保持功能明顯提升。
此外,2022年被罕見高溫干旱影響的長江流域,植被長勢偏差,生態質量指數低于常年和2021年,湖泊蓄水嚴重不足,洞庭湖和鄱陽湖水體面積分別為1998年以來第三小和最小,成渝、長江中游和長三角城市群2022年夏季熱島面積為近20年最大。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發布2022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 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達2000年以來第三高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