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當前,垃圾分類回收在全國多地都有試點,但總體看效果多差強人意。為緩解垃圾圍城的尷尬,促進分類回收,業內人士表示,還需“硬法”與“軟招”齊上陣,做到以下方面:宣傳要到位、硬件須完善、操作要嚴格。
有“硬法”亦需“軟招” 垃圾分類模式亟待創新
為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全面推進廈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近日,廈門市印發了《廈門市2017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廈門今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同時還設立投訴監督平臺,接受市民線上實拍舉報違規行為等。(新聞來源:3月23日《廈門日報》)
當前,垃圾分類回收在全國多地都有試點,但總體看效果多差強人意。原因多重,但市民欠缺積極性是重要方面。此次廈門以立法形式,明確垃圾分類工作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其效果當可預期。不過,垃圾分類回收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強制性措施雖好,但也要有積極的引導措施,讓市民養成本能習慣,才是長久之策。業內人士以為,這還需要做好以下四點。
一是宣傳要到位。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垃圾可以回收,什么垃圾不能回收。這需要社區、物業甚至學校等機構,持續加強宣傳,比如通過圖片、影像資料、現場演示、校本課程等,提高知曉率,知道怎么分類才行。
二是硬件須完善。知道什么垃圾該怎么處理,但如果垃圾分類設備不到位,標志不明顯,丟放不方便,這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望垃圾桶而興嘆,只能將垃圾打包一起扔之一途,談何分類?如果就此武斷和自以為地執罰,不僅難以服眾,也很容易滑入“緊一緊有效,松一松反彈”的窠臼。
三是操作要嚴格。現在有一種現象是,市民好心將垃圾分類了,但運輸者圖方便而將垃圾“一鍋燴”,這就失去了分類意義,倘若因此影響居民分類的積極性,勢必會導致垃圾分類成為無本之木的鏡花水月而功虧一簣。
必須指出的是,此次以法律形式促進分類處理,思路重在“懲”,而沒有體現出“獎”的一面。對于市民行為習慣的矯正,光靠行政手段來硬的,而不知道激勵式的柔軟,這種單向思維顯然存在弊端。其道理同于“賞識教育”。如果說一味的“批評教育”不利于學生成長,是一種教育智慧缺乏,那么,光懲罰沒獎勵則是管理智慧的短板。
事實上,很多地方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并且積極嘗試改變思路,比如此前廈門鼓浪嶼開展的“垃圾不落地”行動,對將垃圾主動帶離鼓浪嶼的游客贈送禮品、抵用券等“以獎代補”;江蘇南京市在開展垃圾分類時采用積分換體檢、積分贏停車位等效果也很不錯。好就好在,顧及市民感受,貼近百姓心理。小小的獎勵不僅能讓人有了成就感,還緩解了垃圾圍城的尷尬。而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的節約精神,無形之中培養出的環保意識,潛移默化的無聲的教育,更令人欣慰。
所以,廈門此次立法提倡垃圾分類回收,還需在細節處進一步完善,有了“硬法”的同時還有類似用經濟杠桿來撬動垃圾分類回收的“軟招”,或許會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標題:垃圾分類回收有“硬法”亦需“軟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