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津市眾邁環保設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文章>>生活污水除磷技術
生活污水除磷技術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生活中會產生很多污水,各種污水一般是衛生間污水,洗浴,洗澡,各大餐廳,其水質、水量隨季節而變化,一般夏季用水相對較多,濃度低;冬季相應量少,濃度高。生活污水一般不含有毒物質,但是它有適合微生物繁殖的條件,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從衛生角度來看有一定的危害性。
生活污水除磷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活性污泥選擇和布置:初始活性污泥濃度為4000-4500 mg/L,將活性污泥均勻鋪設在好氧反應池內,活性污泥的體積為好氧反應池容積的30%-40%;
2) 進水:將含磷生活污水引入好氧反應池,含磷生活污水與活性污泥體積之和為好氧反應池容積的80%-90%;
3)好氧處理:用磁力攪拌器在好氧反應池中攪拌,使活性污泥處于懸浮狀態,采用鼓風曝氣機進行曝氣,曝氣量為3L/min,好氧反應時間為4-5小時;
4)靜置沉淀:停止攪拌和曝氣后將泥水混合物靜置沉淀1-2小時;
5)過濾:好氧反應池出水進入砂濾,去除水中的懸浮顆粒,將附著在懸浮顆粒上的COD去除。
生活污水除磷工藝 技術領域
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尤其是生活污水除磷工藝。
背景技術
水體富營養化與水體中P含量息息相關。但由于農業化肥不斷大量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排放,水體環境中的P水平不斷上升。在城市生活污水成分中,P的含量一般為12mg/L左右,且溶解性P大約占70%。
目前國內外運用較多的除磷工藝主要是通過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技術。運用于污水除磷工藝普遍的是金屬鹽沉淀除磷法、物理吸附除磷法、膜處理除磷法和自然處理法。金屬鹽除磷法要投入大量的化學藥劑,產生大量的化學底泥,造成二次污染,額外增加了污泥處置成本,對水體環境中pH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需要依靠外界酸堿調節;物理吸附除磷法存在使用成本較高、吸附劑飽和或堵塞以及吸附劑再生困難的問題;膜處理除磷法中膜污染和富集物的處理問題仍有待解決;自然處理法存在單位面積的有機負荷較低即占地面積較大以及自然處理的速率相對較低即污水停留時間較長的問題。
采用活性污泥處理生活污水。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提供一種生活污水除磷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活性污泥選擇和布置:初始活性污泥濃度為4000-4500 mg/L,將活性污泥均勻鋪設在好氧反應池內,活性污泥的體積為好氧反應池容積的30%-40%;
2) 進水:將含磷生活污水引入好氧反應池,含磷生活污水與活性污泥體積之和為好氧反應池容積的80%-90%;
3)好氧處理:用磁力攪拌器在好氧反應池中攪拌,使活性污泥處于懸浮狀態,采用鼓風曝氣機進行曝氣,曝氣量為3L/min,好氧反應時間為4-5小時;
4)靜置沉淀:停止攪拌和曝氣后將泥水混合物靜置沉淀1-2小時;
5)過濾:好氧反應池出水進入砂濾,去除水中的懸浮顆粒,將附著在懸浮顆粒上的COD去除。
采用活性污泥對生活污水進行單級好氧處理,無需額外添加化學藥劑即節約了大量資金;不產生化學污泥即避免了形成二次污染;耐有機負荷沖擊即適用于小流量的污水處理,又能經受大流量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對污水中各種污染物都有高效的綜合去除能力,污水中P的一次性去除率高達90%以上,處理后的污水能夠達標排放。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兩個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生活污水除磷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活性污泥選擇和布置:初始活性污泥濃度為4000mg/L,將活性污泥均勻鋪設在好氧反應池內,活性污泥的體積為好氧反應池容積的30%;
2) 進水:將含磷生活污水引入好氧反應池,含磷生活污水與活性污泥體積之和為好氧反應池容積的80%;
3)好氧處理:用磁力攪拌器在好氧反應池中攪拌,使活性污泥處于懸浮狀態,采用鼓風曝氣機進行曝氣,曝氣量為3L/min,好氧反應時間為4小時;
4)靜置沉淀:停止攪拌和曝氣后將泥水混合物靜置沉淀1小時;
5)過濾:好氧反應池出水進入砂濾,去除水中的懸浮顆粒,將附著在懸浮顆粒上的COD去除。
實施例2
生活污水除磷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活性污泥選擇和布置:初始活性污泥濃度為4500mg/L,將活性污泥均勻鋪設在好氧反應池內,活性污泥的體積為好氧反應池容積的40%;
2) 進水:將含磷生活污水引入好氧反應池,含磷生活污水與活性污泥體積之和為好氧反應池容積的90%;
(3)好氧處理:用磁力攪拌器在好氧反應池中攪拌,使活性污泥處于懸浮狀態,采用鼓風曝氣機進行曝氣,曝氣量為3L/min,好氧反應時間為5小時;
4)靜置沉淀:停止攪拌和曝氣后將泥水混合物靜置沉淀2小時;
5)過濾:好氧反應池出水進入砂濾,去除水中的懸浮顆粒,將附著在懸浮顆粒上的COD去除。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