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光學儀器可以帶來“超視力”嗎?
人類的視力有極限嗎?zui近,科學家在實驗中運用新技術,通過光學儀器矯正人的視力,有的被試者的視力甚至達到了2.0。
新技術為“超視力”提供可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逸峰小組與中科院成都光電所張雨東小組合作,創造性地將視知覺訓練與人眼自適應光學技術結合起來。在實驗中,他們對20歲左右的正常被試者測量視力等視功能后,讓他們每天參加一小時的視覺訓練。這種訓練,即在自適應光學系統上,呈現一種高空間頻率光波的黑白條紋圖像,讓被試者根據要求完成圖像的檢測任務。訓練程序根據完成任務情況,自動調控圖像參數,使之維持在一定的難度水平上。如此反復多次,堅持10—12天,每天1小時左右。
周逸峰指出,“這項實驗反映了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學習,成年神經系統對圖像識別的能力可大大提高。即便是發育成熟后,正常成年視覺神經系統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不過,這些可塑性的發揮,受限于人眼的光學系統質量。”
據專家介紹,人眼的光學系統,除了存在近視、遠視等“低階像差”外,還存在難以用普通手段測量和矯正的“高階像差”。研究小組對被試者進行高階像差的矯正,使之擁有較理想的人眼光學系統,在此基礎上配合視知覺訓練,讓被試者的視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有的甚至達到了2.0及以上的視力。據介紹,他們的“超視力”在5個月后復測時仍可保持。該研究成果可用于探索新的治療方法,來提高視力低下患者的視功能,也為達到“超視力”提供了可能。
目前還處于臨床階段
關于這項技術的應用情況,周逸峰在接受采訪時介紹:“目前,我們與合作單位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一起正在進行面向臨床應用的產品開發和推廣,已經研制出自適應光學視力*,7月份進入醫院進行臨床試驗,在國家*審批注冊后即可上市用于臨床。”同時,周逸峰還指出:“這項技術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從之前測試的結果來看,效果比較顯著,但由于臨床試驗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不能保證每次試驗都達到預期效果。”
對此,焦永紅指出,“自適應光學技術屬于高科技,作為一種輔助的裝置,它主要從兩個層面推動眼科技術的發展。其一,讓使用設備的醫務人員可以更清楚地分析數據;其二,可以讓病人接受的手術更加。目前,它仍屬于前瞻性的研究。”
關于視知覺訓練,焦永紅則認為:“視知覺訓練主要通過鍛煉肌肉的靈敏度,通過反復刺激的方法來訓練人的能力。這項訓練比較主觀,而且需要堅持。因此,被試者的視力恢復水平可能因人而異。”
不過,任何一項新技術的發展都是不斷嘗試、不斷推新的過程。屈光手術自90年代初期試用以來,已經發展成熟,這一技術通過改變人眼的光學系統,使得人眼視力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焦永紅認為:目前,自適應光學技術還處在臨床適應階段,從原理上說,這項技術可以輔助臨床試驗,讓手術更加。
是否具有“超視力”不重要
那么視力的優劣該如何測定呢?2.0的視力是怎樣的“超視力”呢?
目前國內有兩種*記錄法:小數記錄法、五分記錄法。一般情況下,正常裸視力能達到1.0,也就是5.0。小數記錄法的1.5,2.0分別相當于五分記錄法的5.2,5.3。
對于視力有限性的問題,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眼肌科主任焦永紅指出:“人的視力受限于zui小視角,它是指視網膜視覺細胞能分辨的zui近距離的兩點對眼的zui小夾角。”*是根據視角的原理制定的。正常人眼能看清zui小物體的視角為1分視角,又稱zui小視角。
焦永紅認為,“人的視力是有極限的,單純通過*的指標來衡量人的視力的優劣并不是目的。1.5的視力已經是正常視力,不同衡量體系得出的結論也不同。衡量視力水平,不能光看指數,還要看眼睛各個方面是否協調一致。關鍵在于眼睛的健康,無各種眼科疾病,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至于是否是2.0這樣的"超視力"并不重要。”
焦永紅說:“視力檢查是一種知覺檢查,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到檢查結果。”常見的影響視力檢查準確性的因素有:光線,比如燈箱老舊、光源亮度不達標、面板刮花、檢測地點周圍光線昏暗等;環境,如周邊環境吵鬧、噪音大等;此外,如果在感冒、發燒或服藥期間,視力也可能下降。
*第二炮兵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蔡春梅介紹說:“目前所測的視力主要為遠視力,被試者離*5米。視力達到2.0,說明遠視力很好,不排除有其他眼睛問題的可能,沒有一個評論視力優劣的指數,普通人達到1.0的視力就是正常視力。”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成人的視力不具備可塑性。就此,蔡春梅認為:“如果一個成年人存在屈光不正的問題,如近視、遠視、散光等問題,通過鏡片、手術矯正的方法,才可以矯正視力。”自適應光學技術也正基于此,通過儀器調整人眼的光學系統,才能夠有效的矯正視力。
自適應光學儀器可以帶來“超視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