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競相壓城 美麗的憂傷如何破
4月17日,霧霾又一次襲來,這一次的城市不是北京,而是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浙江寧波。
據寧波市環境監測中心的信息顯示,4月17日寧波市局部區域、局部時段空氣質量出現了重度污染。
4月17日,全市平均AQI已高達186,雖然空氣質量仍然呈現中度污染狀態,但各地空氣污染狀況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三江中學站點AQI已達到347,顯示空氣質量已經處于嚴重污染狀態;市環境監測中心、浙江萬里學院等7個站點AQI均在200以上、300以下,顯示海曙、鄞州、慈溪、余姚、奉化等地空氣質量為重度污染。到了晚上9時,全市平均AQI再創新高,為212,顯示寧波市總體空氣質量進入重度污染狀態。其中,三江中學站點AQI竟然高達402。
據分析,出現灰霾、霧霾競相壓城現象,主要是受氣候條件的影響。然而,除了氣候條件的因素是否還存在其他污染源?
環保專家表示,霧霾的成因多種多樣,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建筑揚塵等都是霾產生的原因。
復雜的成因,決定了治霾必定是個系統工程。如果不能在源頭上搞清其化學組成及季節變化,就難以有理有據地制定方案。
此番環保部門公布PM2.5來源解析研究結果,無疑為我們的治理指明了方向。在科學的分析結果面前,無端的猜測與沒譜的“磚家”可以退場,社會的共識與各方的力量可以凝聚起來了。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對污染主因的認識一度陷入眾說紛紜的尷尬,從“烹飪對PM2.5貢獻不小”到“供暖燃煤產生的污染氣體是罪魁禍首”再到“PM2.5來源中機動車只占4%”,各種說法好像都有幾分道理,但又似是而非,認識不科學、不一致,行動上難免猶豫。如今,清除了噪音,明確了共識,一腔熱情就有了著力點,治理行動也就不會淪為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這場治理霧霾的攻堅戰中,人人有責。面對霧霾天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比方說,減少開車出行,多搭乘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也許一個人的行動只是杯水車薪,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防霾治霾的共同努力,終會帶給人們更多的藍天白云。
霧霾治理非一日之功,要有攻堅戰和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絕不能“坐等風吹”。總之,治霾之路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還我們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