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錨定綠色發展路徑,明確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將污染防治、循環經濟與低碳轉型列為國家戰略要務。
在“雙碳”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重驅動下,固廢資源化產業正迎來歷史性機遇——從環保治理的“成本項”躍升為綠色增長的“新引擎”,一場圍繞技術、資本與政策的產業變革浪潮已然涌動。
隨著《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的制定提上日程,政策首次將“廢棄物循環利用”與“綠色低碳經濟”深度融合。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年
固廢處理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預計到2025年,固廢處理行業產值將達到1.3萬億元,而全球碳邊境稅(CBAM)等綠色貿易規則的倒逼,更讓再生材料替代原生資源成為制造業的必選項。
這一背景下,固廢處理不再局限于末端消納,而是向“資源再生—產品重構—碳資產增值”的全價值鏈延伸,催生出綠色建筑、
新能源回收、數字化碳管理等新興賽道。
技術創新成為撬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支點
傳統以人工分揀、填埋焚燒為主的粗放模式,正被AI視覺識別、高光譜傳感、智能機器人分選等技術顛覆。

以國內分選第一梯隊企業青綠環境為例,其研發的“破碎+3D篩分+多梯度精細化分選(智能機器人分選+光電分選)”可精準分離建筑垃圾中的各種物質,使每噸再生骨料成本降低。

根據《人民日報》報道,其在廣州市建成的示范項目已實現家裝建廢的減量化和100%資源化利用,印證了技術革新對產業效益的倍增效應。
國際市場的開拓進一步拓寬了產業邊界
中國自主研發的建筑垃圾
分選設備已進入印尼、泰國等“一帶一路”國家,幫助東南亞地區大幅壓縮混合垃圾處理成本;而國內參與制定的再生骨料國際標準,更讓“中國方案”逐漸獲得全球話語權。


隨著歐盟碳關稅機制落地,出口型企業對再生材料認證、碳足跡管理的需求激增,固廢資源化技術輸出與碳信用交易結合的跨境服務,或將成為下一個千億級市場。
站在政策與市場的交匯點,固廢產業正從邊緣走向主流。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強音,不僅為行業注入信心,更預示著未來十年將是技術卡位、模式創新與生態協同的競速期。

對于企業而言,唯有緊抓政策紅利窗口,在核心技術突破、區域場景深耕與全球標準引領上形成合力,方能在這場綠色變革中搶占先機,一個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增長范式已悄然到來。
本文系青綠環境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