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這些年里,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經歷了顯著的改善歷程,長期困擾農村的臟亂差現象已經得到有效緩解。
當前,正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的收官之際,我們在肯定所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相較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迫切要求以及農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的總體質量水平仍有不足,特別是農村改廁、污水治理以及村容村貌的進一步提升,依然面臨著艱巨的任務與挑戰。
中國水網依據公開數據統計了全國(港澳臺除外)各省市農村污水治理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平均已達45.89%,與2024年7月生態環境部公布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5%以上)相吻合。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整體呈現出發展水平不高且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其中,直轄市及部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顯著,設施覆蓋率較高;而中西部、東北一些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還在爬坡階段,大量農村生活污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西部地區而且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且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到92.5%的省份。貴州生態環境廳在2024年12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第三季度,全省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就已經達到了55.6%,較2023年底的21.5%提升了34.1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2024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標任務(24.4%)。
今年1月14日,生態環境部與相關部門聯合印發《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對農村污水處理提出了具體目標,到 2027 年和 2035 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分別達到 60%、85%,也就是兩年的時間,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要在現在的基礎上再提升15%左右。
此外,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延續了近年來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列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任務。同時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然而,要實現從“治理”到“振興”的跨越,農村污水治理仍需破解資金、技術與管理上的重重難題。中國水網在深入梳理今年兩會期間關于農村污水治理相關提案時發現,一些代表、委員的提案,正是從資金、技術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對于推動農村水環境治理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具有極高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01 董月琳: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全國人大代表、柳州工學院語言文化與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董月琳建議:
一、建立全國典型案例動態庫,鼓勵各地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并為相似地區提供借鑒。如廣西柳州市的“庭院式水肥一體化”模式、安徽省蚌埠市的“集中+分散”治理模式、四川省廣元市的“千村示范工程”等;
二、建議生態環境部牽頭組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創新案例庫,形成分區域、分類型的治理模式矩陣,并每年遴選具有地域適配性的技術模式;
三、完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構建“中央引導、地方統籌、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投入體系。包括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推廣“以效付費”模式、創新市場化機制以及建立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機制;
四、加快標準體系優化升級,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動態優化機制,將地方創新實踐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規范,并鼓勵地方在國家標準框架下開展特色化探索。
02 張玉珍:加強農村地下水監測網絡體系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美麗中國建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農工黨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張玉珍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村水源和污染源清單,為補充完善地下水監測站點、網絡提供支持;二是優化完善監測站點布局,提升監測數據的全面性和代表性;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提升地下水監測水平;四是完善監測指標體系,加強對關鍵指標的監測和評估;五是分類實施防控或治理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和管控修復措施;六是完善監測信息共享機制,提高農村地下水監測體系的整體效能。
03 這些年,代表委員的提案議案已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和實效
在全國政協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劉結一介紹,針對農村污水治理難題,全國政協注重“房前屋后”,緊盯“田邊道旁”,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首創環保集團
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表示,現在的農村人居環境相比原來有了根本性的提升,大量的農村生活污水已經得到了收集處理,有的還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圍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連續4年進行調研視察,并將其列入民主監督重點工作議題,每年選擇一個小切口,堅持問題導向,持續助力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提升。
針對各地面臨問題多樣化現象,前文董月琳代表提到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庭院式水肥一體化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模式”是很好的實踐,通過在農戶庭院安裝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智能處理設備,將“廢水”變成“肥水”,為常住人口較少、居住分散地區提供了低成本、易管理的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新路徑。
針對部分設施淪為“曬太陽工程”的問題,2024年3月1日,四川省正式施行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明確“運維單位不得擅自停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針對資金配套不足難題,山西省澤州縣的山耳東村生活污水經過治理后,村子大變樣,不僅展現出美麗鄉村的現代模樣,而且還組建了鄉村旅游有限公司,走上了生態富民公司化、規模化、集約化道路。
“聚焦宏觀敘事大背景,找準建言資政的小切口。”在黃綿松看來,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之于美麗中國建設,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切口。2023年黃綿松建議“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長效治理”,被全國政協列為重點提案,生態環境部針對其提出的建議專門組織了專題座談會并出臺落實舉措;2024年他又提出“農村生活污水還存在的運維資金缺乏有效保障、運營不可持續”的問題,也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積極回應,推動了地方落實農業農村污染防治財政支出責任等工作。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胡曉玲提案的“關于有效發揮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功能”等,被采納到《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
但是對比前兩年,今年兩會期間關于“農村污水”提案數量有所減少,但并非意味著農村污水治理工作已圓滿結束,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村污水治理已經取得了某些階段性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當前農村污水治理工作已經邁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治理的重點不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污水處理,而是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銜接,更加側重于資源的循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正在向更高、更寬領域拓展。
原標題:從“治理”到“振興” 兩會代表委員對“農村污水”都提了哪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