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生態環境部召開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主題是“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主持,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介紹情況并回答問題。
封面新聞記者:我們注意到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已經發布13年了,近年來有不少的專家學者呼吁提高我國的空氣質量標準,請問對此有何回應,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寫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在任務中也明確提出要啟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研究工作,請問這項工作進展的情況如何,謝謝!
李天威:感謝你的提問。剛才我講到,標準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引領性的,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于2012年修訂發布、2016年全面實施。其中PM2.5年均濃度二級標準限值是35微克/立方米,對應了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空氣質量指南》的第一階段過渡期目標,也就是最初級目標。標準實施以來,為我國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向好“雙贏”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與2015年相比,2024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上升了63%,汽車保有量增長了111%,但是PM2.5濃度卻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數減少了68%;PM2.5年均濃度達標城市數量達到252個,比2015年增加了138%。
但是,滿足就是停滯的溫床,空氣質量改善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為什么?我想有三個角度:
一是從保護健康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研究結果,PM2.5仍然是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的大氣污染物,而5微克/立方米是目前研究認為能夠較好的保護居民健康的濃度值。PM2.5年均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非意外全因死亡率,這是一個專業術語,包括非傳染性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等等,將上升8%。所以,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氣質量指南》,把PM2.5年均濃度指導值從10微克/立方米收嚴到5微克/立方米,以更好保護人體的健康。
二是從目標引領看,2024年,我國近3/4的城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其中,近半數達標城市PM2.5濃度還高于25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是“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來的2035年目標。所以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這部分城市,特別是已經達到了25微克/立方米的城市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的引領作用已經明顯減弱。
三是從國際比較來看,我這里還有一張圖板給大家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值是5微克/立方米,我們的二級標準是35微克/立方米,這中間差多少大家都能看的出來。而且我們的標準限值比美國的9微克/立方米、歐盟的10微克/立方米、日本的15微克/立方米都要高的多,只比印度和埃及要嚴。
所以,生態環境部于2022年啟動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目前在實施情況評估、人體健康影響和標準限值修訂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下一步,我們依然會按照以下三個原則科學有序的推進標準修訂:
一是聚焦公眾健康,重點關注對健康影響最大的PM2.5和PM10。
二是統籌發展與保護,對標“美麗中國”建設要求,綜合考慮我國的發展階段、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設定標準限值。既不盲目跟風國際最嚴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會搞大氣污染治理“休克療法”。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蹄疾步穩,讓地方跳一跳夠得著,達標所需的資金、技術、方法手段循序漸進能跟上,充分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
三是構建科學全面的評價標準體系,不僅修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還要同步修訂配套的監測、評價等技術規范,整體提升大氣環境質量管理水平。
謝謝!????
原標題:科學有序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答問六)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