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抓改革創新 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溫暖,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滕雙興,省財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崔宗濤,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徐陽介紹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以下是新聞發布會全文實錄: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孫應琢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副省長溫暖先生,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女士,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滕雙興先生,省財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崔宗濤先生,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徐陽先生介紹2024年度我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美麗山東建設成效等情況,并回答記者們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請溫暖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溫 暖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出席這次新聞發布會,向大家介紹2024年度我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美麗山東建設成效等情況。首先,我代表省政府,對大家長期以來給予山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山東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任務較重。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山東發展把脈定向、掌舵領航。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山東視察,強調“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動手,共同建設和呵護美好家園”。省委、省政府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美麗山東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扎實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過去的一年,國家下達的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全面超額完成,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連續四年優秀,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持續處于高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正在齊魯大地徐徐展開。
一年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堅持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核心任務,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著力提升生態環境“含金量”。齊魯大地的天越來越藍,PM2.5平均濃度35.5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同比改善5.1%,優良天數比例72.4%、同比增加22天。齊魯大地的水越來越清,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79.1%、優于年度目標9.2個百分點,Ⅴ類及以下水體連續4年動態清零;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93.6%,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連續兩年保持全國前三。齊魯大地的生態越來越優美,累計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1個、美麗河湖5個、美麗海灣6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一年來,綠色低碳轉型積厚成勢。
堅持源頭防治、協同減排,啟動第三輪“四減四增”行動,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新增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數字經濟撐起“半壁江山”、規模占比超過49%,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5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預計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能源結構向綠而行,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1.15億千瓦、占比歷史性超過煤電,核準和在建核電機組居全國第二位,光伏裝機居全國首位。運輸結構持續優化,全省鐵路水路貨運周轉量7089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6%,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通達鐵路專用線比例達到87%。
一年來,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扎實推進。
牢記“國之大者”,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區。堅持生態優先,劃定2750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單元,形成全域分區分類管控“一張圖”,為發展明邊框、定底線。注重系統治理,深入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排查出的5496個問題已銷號5219個,黃河干流水質連續9年保持Ⅱ類。推進黃河山東段安瀾提升工程,打造沿黃生態廊道,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任務基本完成,環泰山區域國土綠化示范項目深入實施。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開展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發布《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在微山湖濕地公園建成北方地區首個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
一年來,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構建美麗山東推進體系,在全國首個公開發布美麗省域建設實施意見,并將有關任務納入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督查,強力推進落實。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統籌160億元支持生態環境保護,與河南省簽訂第二輪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實現全覆蓋全兌付。不斷強化環保基礎能力建設,省海洋生態
環境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黃海海洋輻射監測基地掛牌運行,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榮獲“雙第一”。
下一步,山東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以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努力實現“十四五”目標任務圓滿收官,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山東力量。
我先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孫應琢
現在回答記者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新華社記者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4年山東PM2.5濃度改善5.1%,國控地表水優良率也優于國家目標。請問在大氣和水環境方面,山東都做了哪些工作?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保衛戰,全省PM2.5濃度改善5.1%,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優良天數增加22天,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優于年度目標9.2個百分點,五類及以下水體保持動態清零。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一是接續開展第三輪“四減四增”行動,推動關停淘汰低效落后小煤電機組304萬千瓦,農村地區新增清潔取暖34.5萬戶,淘汰國三及以下非營運柴油貨車10.7萬輛。二是持續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組織開展大氣環境質量提升攻堅行動,推動11家長流程鋼鐵企業達到環保績效A級水平,1084家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企業完成綜合治理。嚴查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造假行為,開展重型柴油貨車OBD弄虛作假排查整治百日攻堅行動。三是精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修訂《山東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實施差異化管控,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優應對效果。
水環境污染治理方面,一是“優化”水質監管工作機制。建立完善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發現與監督幫扶機制,定期分析水環境形勢,針對重點斷面,組建“政企研學”技術團隊開展精準幫扶,指導當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質。二是“強化”重點時段水質保障。開展冬春季水環境治理鞏固提升行動和汛期河湖水質超標隱患排查,將入河排污口治理作為推動流域水質提升的“牛鼻子”,累計出動人員5萬余人次,排查河湖1萬余條(段),發現問題及時推動解決,全省重點河湖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過95%。三是“深化”涉水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進城市排水“兩個清零、一個提標”,新改造完成市政雨污合流管網 653.75 公里,城市黑臭水體動態清零,累計54%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省將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保持定力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干字當頭、奮勇爭先,確保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奮力繪就美麗中國建設山東畫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協同推進。請問山東作為經濟大省,在加快產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升級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滕雙興
近年來,省發改委以科技創新為牽引,以能源轉型為抓手,以節能降碳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力提速產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聚力推動傳統產業低碳化改造。我省傳統產業體量大,“高碳”特征突出。加快產業綠色化轉型,就是要牢牢抓產業低碳化改造這個“牛鼻子”。我們抓源頭減量,推動石化、鋼鐵等重點產業向沿海布局、集聚發展。2024年,全省壓減焦化產能450萬噸、煉油產能200萬噸,粗鋼產能沿海占比突破53%,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先進產能占比超過40%。我們抓過程降碳,搶抓國家設備更新政策機遇,爭取超長期國債31.4億元,支持175個企業設備更新改造項目,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降碳量約160萬噸。開展“一企一策”節能診斷,深入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碳改造,助力企業年實現降碳量約800萬噸。我們抓精準管控,新建“兩高”項目實行提級審批,嚴格落實“五個減量或等量”替代,確保“兩高”行業碳排放量只減不增。2024年“兩高”行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突破35%,超過“十四五”任務目標5個百分點。
二是聚力推動新興產業高端化培育。新興產業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綠色化低碳化升級的新引擎。我們構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1+1+5”規劃政策體系,聚焦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八大未來產業,集中優勢資源加快布局發展。在創新驅動上,每年拿出140多億元科技資金,實施重大科技項目,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國重點實驗室達36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5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3%。在數字賦能上,出臺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開展無人駕駛省級試點,提速推進200個省級數字產業重點項目,數字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49%,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在集群發展上,新認定低空經濟、機器人、生物制造等10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省級以上集群達42個、規模3.5萬億元。規劃建設濟南、青島、煙臺未來產業先導區,15個未來產業集群產值超過3200億元,全省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近20%。
三是聚力推動能源消費綠色化轉型。能源轉型是產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升級的基礎和前提。我們統籌能源安全和低碳轉型,供給側、消費側協同發力,推動能源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堅持節約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強化節能審查與能耗雙控銜接,嚴格責任落實和評價考核,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十四五”前三年,我省單位GDP能耗下降15.8%,好于國家下達的“十四五”激勵目標,2024年繼續保持下降態勢。我們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先立后破優化煤電結構,推動大型清潔高效機組建設,有序推進落后小煤電機組退出和供暖燃煤鍋爐清潔替代,全省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超過80%;同時大力提升綠色能源供給,獲批國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開工建設石島灣核電,光伏發電裝機連續8年穩居全國第一,新型儲能規模達到717.7萬千瓦,全省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突破1.15億千瓦,占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48.3%,新能源利用率達97.6%,實現新增用電全部由“綠電”供應。
下一步,省發改委將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突出創新引領、改革賦能,加快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助力美麗山東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中國日報記者
自然資源部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責部門之一。請問,在美麗山東建設和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中,自然資源部門發揮了哪些優勢?
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徐陽
首先,感謝媒體朋友對自然資源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自然資源部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省自然資源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持續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創新,聚力服務美麗山東建設和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2024年度國務院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督查通報表揚“山東省強化高效能服務和高水平保護,促進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經驗做法。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繪就美麗山東建設的空間藍圖。深入推動落實“多規合一”改革,截至2024年底省、市國土空間規劃全部獲批,“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建成。以“三區三線”為基礎,統籌優化生態空間布局,筑牢魯中南山地丘陵、魯東低山丘陵生態屏障,保育沿黃、沿海、沿大運河生態帶,夯實全省生態安全的空間基礎。在沿黃9省區率先出臺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開展濟南、青島都市圈等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服務濟青都市圈協同聯動改革。
二是堅持系統觀念,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2024年全省耕地面積、森林面積實現“雙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積較2019年第六次全國普查同比下降。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基本完成,長島國家公園創建方案通過國家林草局審查,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3個地級市和4個縣級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東營市、濟寧市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日照市陽光海岸綠道入選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省級以上綠色礦山536家,居全國首位。出臺《山東省濕地保護條例》,制定濕地生態保護補償辦法,省財政對省級以上重要濕地進行補助。
三是落實全面節約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優化“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優先保障省重大項目、省重點外資項目、省重點工業項目、省重點數字產業項目,各級合規項目用地用林用海“應保盡保”。實施以存量撬動增量的“增存掛鉤”機制,出臺《山東省建設用地控制標準(2024年版)》,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比上一年度下降5.16%,位居全國第一梯隊。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預計達1.8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二位,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超過20%。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海洋礦業等6個產業增加值居全國第一。
下一步,省自然資源廳將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認真貫徹全省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突出“深化改革和提升服務質量”主題主線,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統籌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保障,為奮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山東篇章”貢獻力量。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需要財政政策的引導支持。2024年財政部門在支持美麗山東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省財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崔宗濤
感謝您的提問。支持美麗山東建設,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現代化強省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財政優先保障的重點。2024年,省財政廳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研究制定財政政策43項,統籌落實160多億元資金,為譜寫美麗中國山東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撐。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立足“強保障”,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籌集資金90.5億元,支持大氣、水污染防治和
土壤修復等重點任務落實。籌集資金37.2億元,推動高耗能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籌集資金25.7億元,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二是聚焦“優調控”,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實施資源環境領域財政激勵政策,對生態文明強縣、清潔生產試點項目等予以獎補。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對296個流域斷面“全覆蓋”實施生態補償。創新出臺濕地生態補償辦法,按照“誰保護、補償誰”的原則,推動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優化節能減排獎懲和減污降碳調節機制,讓污染物排放量少、生態環境改善大的市受獎勵、得實惠,運用經濟杠桿有效調動了各地推進美麗山東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是注重“拓渠道”,加大財金聯動力度。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運用市場化手段,引導更多資金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集聚。比如,創新“財政+信貸”模式,發揮再貸款和財政貼息疊加效應,優化升級碳減排政策工具,引導銀行發放綠色貸款135億元。創新“財政+擔保”模式,對節能環保等6類產業提供融資增信,推動新增綠色擔保業務4.8萬筆、151億元。創新“財政+基金”模式,發揮新舊動能轉換基金作用,累計投資綠色低碳產業391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824億元。
四是著力“提質效”,加大資金監管力度。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資金管理機制,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提升預算編制、執行監管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加強績效管理,將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直接掛鉤,切實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加強財會監督與環保督察、審計監督的貫通協同,凝聚各方監管合力,保障財政資金安全、規范、高效使用。
支持美麗山東建設使命光榮、任重道遠。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強化資源統籌,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創新,為加快美麗山東建設、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財政力量。
經濟日報記者
金融資金的投入可以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重要支持。請問,在推進環保金融方面,山東是怎樣探索的?有何經驗?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金融系統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環保金融創新發展,為更高標準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服務美麗山東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持續完善支持政策體系。省生態環境廳、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印發了系列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為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環保產業設立15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專項額度。在全國首個出臺專門針對生態環保領域的省級金融支持政策,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加快構建。
二是積極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制定出臺《山東省環保金融項目庫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了省級環保金融項目庫,通過人民銀行將入庫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環保產業發展項目推送全省各金融機構,予以融資支持。截至目前,已為入庫項目累計提供授信644.1億元,累計發放貸款242.9億元。
三是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穩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將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經濟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項目一體化推進,有效破解資金來源渠道缺乏、環境效益難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現實問題。截至目前,我省已入庫項目55個,共獲得銀行授信超110億元。
四是穩步推進環境權益交易。全面完成碳市場履約任務,全省累計323家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交易,碳排放配額累計買入量1.01億噸,成交額58.32億元,累計賣出量1.33億噸,成交額84.72億元,交易量和交易額位居全國首位。煙臺海陽市海上風電項目成功登記全國首個新CCER項目,下步將按程序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形成涵蓋污染物排放重點行業及水氣重點污染因子的排污權交易試點模式,2024年,5個設區市完成交易87筆,主要污染物交易規模3136噸,交易金額達9151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動完善綠色金融支持美麗山東建設的政策措施,組織修訂省環保金融項目庫管理辦法,推動入庫項目擴圍增容、向源頭治理延伸,服務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中國環境報記者
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大家都比較關心。請問,山東在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方面,有什么好的辦法?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
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是關乎群眾福祉的民生工程,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十四五”以來,全省累計完成治理2.37萬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率由“十三五”末的31.7%提高到67%,提升了一倍多,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消除了1428處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2項工作完成任務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已完成治理村莊基本消除了污水橫流、蚊蠅滋生等臟亂現象,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為推進美麗山東、美麗鄉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高位推進、先急后緩。面對村莊數量多,區域差異大、治理時間緊任務重等諸多挑戰,我們立足省情、高位推動,連續4年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納入我省重點民生實事。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集中力量優先完成了黃河干流、大汶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等重點區域治理,中心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等5類重點村莊治理比例達78%。
二是因地制宜、利用為先。山東水資源缺乏,農民本身就有節水利用的習慣,農村也有消納能力和空間。我們堅持因村施策、利用為先,2022年在農村生活污水“納入污水管網、集中建設污水處理站、集中拉運、集中生態處理”等4種集中治理方式基礎上,增加了3種“低成本、易管護、可持續、效果好”分散治理方式,治理成本大幅降低。2024年又探索了多種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資源化利用模式,推動了生活污水由“治理”向“利用”的轉變,全年新增清潔水源8000余萬噸,供給村莊綠化、道路降塵,灌溉附近果園、林地、農田,取得了“污水凈化、環境美化、村莊綠化”的良好成效,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三是突出運維、長效管護。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必須要可持續,不能“造盆景”“一陣風”。要確保效果持久,關鍵還要靠制度。2024年省直8部門聯合出臺了《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明確了農村生活污水運維“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推動“河長制”向已治理農村黑臭水體延伸。連續3年開展常態化暗查,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整改,不斷鞏固治理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總牽引,持續深化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常態化排查整治群眾關心的難點問題,梯次延伸美麗鄉村覆蓋面,持續在齊魯大地繪就天藍地綠、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新時代畫卷。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孫應琢
本次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來源:宣教中心
整理:郭文婷
編輯:孫魯軍
審核:張素華 薛梅
原標題:全文實錄|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 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