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AI分析整理
在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體系中,磷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對區域生態平衡和水資源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追本溯源,導致磷污染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涉及工業、農業和生活等多個領域。在工業方面,磷礦開采、磷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含磷廢水,如果處理不當,磷元素便會隨廢水排入自然水體。農業領域,大量使用的磷肥以及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部分未經有效處理就進入水體,成為磷污染的重要來源。生活污水中,含磷洗滌劑的使用以及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使得生活污水中的磷在未經充分處理的情況下流入江河湖海。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積極應對磷污染問題,紛紛制定了明確的 2025 年治理目標。總體來看,各省(市)均圍繞降低水體總磷濃度、減少磷排放總量展開工作。具體而言,重慶致力于控制長江干流重慶段及出境斷面總磷濃度,并實現一定減排量;云南著力將長江干流(金沙江)及其重要支流、重點湖(庫)的總磷濃度控制在規定范圍內;四川力求穩定控制多條河流斷面及重點湖庫的總磷濃度;貴州聚焦 “三磷” 企業污染整治,保障主要支流水質達標;江蘇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將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7項污染物總量作為考核掛鉤標的,收取污染物排放統籌資金,并按照既定機制進行返還和獎勵;上海旨在削減全市總磷排放量,穩定長江干流上海段水質;江西以降低鄱陽湖南昌湖區總磷濃度、提升斷面水質優良率為目標;浙江致力于讓省控以上斷面及跨區域河流交接斷面總磷指標達標;湖北則著重控制斷面生態基流,提升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穩定長江干流湖北段水質。
為有效遏制磷污染,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政策要求如下,明確了磷污染治理目標及具體要求:
制表:E20研究院
綜合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磷污染治理需求,環保企業在污水處理領域磷污染治理方面的主要市場需求方向如下:
1、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技術與設備:針對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污水處理廠,研發和應用高效除磷工藝,如優化生物除磷流程、改進化學除磷藥劑配方,以滿足日益嚴格的總磷排放標準。在城鎮污水處理廠,推廣深度除磷過濾技術,進一步降低尾水總磷含量;在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中,開發小型化、低成本且操作簡便的除磷設備,提高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
2、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與維護技術:精準檢測管網混錯接、滲漏的技術需求迫切。借助先進的探測設備和智能監測系統,能夠快速定位問題點,為管網修復提供準確依據。此外,老舊管網修復及防滲漏技術也至關重要,可采用非開挖修復技術,減少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提高污水收集效率,避免含磷污水泄漏造成二次污染。
3、“三磷” 企業污染治理技術:研發適用于磷礦開采、磷化工企業的高效廢水處理技術,實現廢水閉路循環及回用,降低總磷排放濃度和總量。例如,開發針對磷礦礦井水的高濃度含磷廢水處理技術,以及磷化工企業尾氣凈化水、生產過程廢水等的深度處理和回用技術;同時,改進磷化工企業的生產工藝,從源頭減少磷的產生和排放。
4、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推廣農田氮磷攔截技術,建設生態攔截溝渠、人工濕地等設施,減少農田退水中的磷含量;優化畜禽養殖模式,研發畜禽糞便高效處理及磷回收利用技術。對于城市面源污染,加強初期雨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建設初期雨水調蓄池并配備高效除磷設備,降低城市降雨初期地表徑流對水體的污染。
5、污泥處理與磷回收技術:隨著污水處理規模的擴大,污泥產量不斷增加,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磷。開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穩定化處置技術,確保污泥安全處置;同時,加大污泥磷回收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實現磷資源的循環利用,降低污水處理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潛在影響。
6、在線監測與智能化管理系統:為實現對磷污染的有效監管,需要高精度的總磷在線監測設備,實時掌握水質總磷變化情況。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統,整合污水處理廠、排污口、管網等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污水處理設施的智能調度和優化運行,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科學性。
7、生態修復與緩沖帶建設技術:在河湖生態保護方面,運用環保清淤技術,清除底泥中的磷污染物;加強河湖緩沖帶體系建設,種植具有高效除磷能力的水生植物,構建生態攔截屏障,削減入河湖總磷污染負荷,恢復和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
綜上所述,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對磷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性考核,環保企業應密切關注各地政策動態,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市場定位,精準布局污水處理市場,在助力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AI視角下,長江經濟帶磷污染治理的市場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