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表示,我部推動建立了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印發2024年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初步完成秦嶺地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組織開展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實現秦嶺地區衛星遙感監測全覆蓋,下發兩批疑似問題并組織各省開展現場核實,對生態破壞問題及時督促整改。我們將借鑒“秦嶺機制”經驗,逐步探索建立生態保護協同機制,推動區域生態整體性保護。
問答如下↓
中國青年報記者:去年12月生態環境部推動建立秦嶺地區跨區域的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想請問生態環境部建立秦嶺機制是出于怎樣的考慮?下一步將會開展哪些工作,謝謝!
張玉軍:感謝您的提問。
秦嶺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秦嶺生態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從現實來看。近年來,秦嶺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退化等問題依然存在,違規開發等生態破壞問題時有發生。從整體來看。秦嶺主體在陜西,但地理范圍上涉及了河南、湖北等6省1市,依據地理單元開展整體保護十分必要。比如,大家熟知的丹江口水庫,位于秦嶺的湖北、河南交界處,但實際上水庫70%的水量,來自秦嶺陜西段的漢江和丹江,因此只有多省協同保護才能確保秦嶺的生態涵養功能,實現“一庫凈水永續北送”。
基于以上考慮,去年12月,我部推動建立了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在西安召開首屆輪值聯席會議,指導陜西等7省市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秦嶺機制”的目的是在加強數據共享、共商共治、聯合調查、科技支撐、合力宣傳等方面實施區域聯動的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共同下好秦嶺生態保護“一盤棋”。
“秦嶺機制”建立以來,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印發2024年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明確各省任務要求和聯合行動。二是初步完成秦嶺地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掌握秦嶺生態家底。三是組織開展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實現秦嶺地區衛星遙感監測全覆蓋,下發兩批疑似問題并組織各省開展現場核實,對生態破壞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秦嶺機制”,指導地方聯合編制秦嶺生態保護規劃;定期開展秦嶺地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推動數據共享;每兩個月向6省1市推送衛星遙感發現的疑似生態破壞問題線索,組織6省1市聯合開展實地核實和督察行動,督促問題整改;充分發揮“1+7”統籌協調機制作用,推動7省市加強合作,助力秦嶺生態保護邁上新臺階。
同時,我們還將借鑒“秦嶺機制”經驗,在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的重點區域,例如晉陜大峽谷、洞庭湖鄱陽湖、赤水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區域,逐步探索建立生態保護協同機制,推動區域生態整體性保護。????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