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固廢行業的“網紅”專家,徐海云算是比較有名的一位。在行業大大小小的論壇中,總能看到他的身影,聽到他的“犀利”言論。專業素質過硬、評論一針見血、敢說真話……徐海云的行事風格受到不少從業人士的喜愛,有他出席的會議,一般都不會沉悶。
為了糾正行業存在的觀點錯誤、技術造假、數據矛盾,他很少掩飾自己喜惡,政府、專家、企業、媒體都曾是他“炮火”的靶心。正如他曾經在一次專訪中說的,“我這個人比較固執,看到行業里出現的問題忍不住就想說。”
這些年來,他堅持寫博客、學德文、看國外文獻、實地調研遍訪垃圾處理廠,不斷地在公開場合發聲、提出質疑,就是想糾正行業存在的錯誤,將顯而易見的問題擺在明面上討論。他認為,任何事物或個人,都是在錯誤中取得前進的,探索、失敗、寬容是應有的過程。但如果有錯誤卻不反思,甚至將錯誤說成正確,這樣走下去一定是危險的。
對于近年來有機垃圾熱點話題,如廚余垃圾是否有必要全部分出來,分類出來是為了利用還是花錢,有機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選擇、黑水氓養蟲、厭氧發酵溫室氣體是否減排等,近日,徐海云又在公開場合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核心觀點:
1、我國廚余垃圾要不要分?要分,但是不能“有多少就分出多少”,而且要根據后端消納、土地利用以及投資成本等多重因素綜合考慮分出量,“能用多少分多少”,從能夠利用的環節倒推分類;
2、廚余垃圾要資源化利用,污泥也要資源化,畜禽糞污還要提高資源化利用率,但是要統籌考慮國內市場容量以及土地利用,能否全部消納利用掉;
3、分出來是為了利用還是花錢?顯然初衷是為了資源化利用,但在主流技術厭氧發酵、好氧堆肥都面臨一系列問題的情況下,目前來看要想全部資源化利用相當困難,否則沼渣沼液還要回到焚燒廠或者像美國加州,在填埋場堆肥,堆完之后沒人要還留在填埋場;
4、在當下無法回到土地利用的情況下,有機垃圾究竟是焚燒處理更減排還是堆肥或厭氧更減排?不能只停留在理論測算模型上,需要實地調研、考察測算再下結論;
5、與填埋處理相比,有機垃圾堆肥處理或厭氧消化有減排效果;但與焚燒發電相比,有機垃圾堆肥處理或厭氧消化處理或許并不減排。
1 “上海一日,巴黎一年”
廚余垃圾是否要全部分出來?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上海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2020年廚余垃圾日收運量已達到9504噸/日。對比歐洲最大的城市巴黎,巴黎主城區2021年分類收集廚余垃圾總量9009噸/年,兩者相較下,上海每天分出來的廚余垃圾比巴黎一年分出來的量還多495噸,在廚余垃圾分類上可謂是“上海一日,巴黎一年”。
圖一是歐洲堆肥協會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歐洲大部分國家其實沒有將餐廚垃圾全部分出來,實際上平均分出來比例只占16%,園林垃圾分出的比例較高些約44%。
▼圖一:歐盟28+英國+挪威園林垃圾/餐廚垃圾分出比例

再看另一組數據對比(圖二),我國中國臺灣省垃圾分類開展得較早,2003年開始推行廚余垃圾分類,經過十多年的努力,2019年中國臺灣家庭廚余垃圾分類收集量49.8萬噸,折合1364噸/日。而北京從2020年5月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國策,一年后就達4296噸/日,相當于中國臺灣省的4倍。
▼圖二:中國臺灣家庭廚余垃圾分類收集量(2003-1019年)萬噸

僅從數字來看,北京垃圾分類一年的成果就超過中國臺灣18年,進步很快,足以說明我國政府的動員宣傳能力是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比擬的。即便如此,業內仍有一種聲音,稱北京垃圾分類還有進步的空間。
德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為數不多的對廚余垃圾分類收集實施比較好的國家,也沒有將所有的廚余垃圾都分出來,實際上進入公共分類垃圾桶并不多,分類收集主要是園林垃圾。根據相關數據,德國廚余垃圾年產生量為81千克/人,只有15千克/人,不到1/5進入分類垃圾桶然后去堆肥處理或厭氧發酵處理,絕大部分,約43千克/人進入其他垃圾桶。
結合國外案例,徐海云認為,對于廚余垃圾是否要全部分出來,我們還要多方面考慮,不能只考慮分類之后的資源化屬性,還應該考慮環境衛生、后端消納利用問題,也不能教條化理解有多少就分多少,全部分出來也不現實,建議根據需求量決定分出量。
2 “不忘初心,始終難守”
垃圾分類是為了利用,還是為了花錢?
顯然初衷是為了資源化利用,但是為什么要說“不忘初心,始終難守”呢?并不是說業內不想讓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而是就目前來說,廚余垃圾全部資源化利用相當困難。近年來國家頒布政策法規,也從側面印證了這點。
2021年8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意見》提到,2019年全國畜禽糞污產生量30.5億噸、農作物秸稈產生量 8.7億噸,總體目標到“十四五”末,農業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這也說明了當前的資源利用率尚未達到80%,即使達到80%資源化率,也有剩下的20%畜禽糞污量不能資源化利用。每年幾億噸畜禽糞污都利用不了,要去利用質量更差、距離更遠的幾千萬噸廚余、污泥等,顯然有點浪漫主義。
同時,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到要推進環太湖地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形成系列配套保障措施,為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提供借鑒,為全國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作出示范。講話中涉及的是“城鄉有機廢棄物”,那么就不僅僅是考慮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了,還有畜禽糞污以及其他有機廢棄物。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態環境部三部門聯合發布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廚余垃圾資源化產品缺乏消納途徑的地區,廚余垃圾可納入現有焚燒設施統籌處理。這就說明政策制定者們也意識到,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廚余垃圾分出來但沒有辦法消納利用情況,不得已要與焚燒設施協同處置。
“廚余垃圾要資源化利用,污泥也要資源化,畜禽糞污還要提高資源化利用率,但是要統籌考慮市場容量,能否全部消納利用掉。這好比人的飯量,本來一頓吃1-2個饅頭正好,現在要吃3-4個饅頭,長此以往吃多了很容易生病。”徐海云說。
對于餐廚垃圾資源化,在主流處理技術厭氧消化、高溫堆肥面臨一系列困難的情況下,國內出現很多現象如:
1、超級微生物堆肥(溫度大于75℃以上);
2、超出想象分解(100千克廚余垃圾分解后肥料產物只有5千克左右);
3、黑水氓養蟲生產蛋白;
4、分散與集中相結合,如有的號稱在自己家里陽臺上養花就可以消納了廚余垃圾堆肥)。
有人問徐海云,如何看待餐廚垃圾黑水氓養蟲?他開玩笑說,“那就不需要養蟲了,為什么不養豬生產蛋白?豬吃得多,消化得快,用豬肉養蟲做蛋白豈不是更好,只要不流回餐桌,就不存在垃圾豬、泔水豬了。”這自然是玩笑,但說明我們不能寄希望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廚余垃圾問題。
還有廚余垃圾收運、處理成本的問題,據網上公開報道,北京石景山2022年非居民廚余垃圾收運、處理項目,服務費818元/噸;上海某1500噸餐廚垃圾處理,總投資高達10.8億元。
北京、上海經濟發達,財政實力雄厚,能夠支撐這么高的投資,但是對于全國多數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來說,財政沒那么多資金推動,這樣的高成本、高投資,距離政策要求“可復制、可推廣”目標越來越遠。
3 “不看廣告,看療效”
廚余垃圾厭氧發酵真的減排嗎?
雙碳戰略火了之后,有業內人士稱,廚余垃圾堆肥或厭氧發酵碳減排效果顯著。事實果真如此嗎?根據德國環境部研究報告,廚余厭氧產沼過程中約有5%甲烷逃逸到大氣中,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28倍。他們認為厭氧產沼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如甲烷逃逸)可能大于其能源利用帶來的溫室氣體減排量。
看歐盟提交給聯合國的數據,與1990年相比,2019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下降,但是堆肥以及厭氧消化溫室氣體排放沒有下降反而增加。
既然歐盟專家了解現實,為何還要來發展中國家建議做有機垃圾的厭氧或堆肥呢?徐海云指出,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在減污減碳雙重壓力下,又切實需要減少有機垃圾直接填埋,因為直接填埋釋放溫室氣體(甲烷等)是大于有機垃圾堆肥或厭氧發酵,固廢廢棄物領域要真正做到溫室氣體減排,首要控制甲烷排放。
對于業內宣稱廚余垃圾分類后厭氧或堆肥可以達到溫室氣體減排。徐海云表示,我們要“不看廣告看療效”,我國有機垃圾厭氧消化過程實際減排需要客觀評估,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要深入一線,對實際運營的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進行碳核算之后再下結論。與填埋處理相比,有機垃圾堆肥處理或厭氧消化有減排效果;但與焚燒發電相比,有機垃圾堆肥處理或厭氧消化處理并不減排。(注:原文有刪改)
原標題:廚余垃圾分類,是為了利用還是為了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