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疫情發生后,生態環境部曾對醫療污水作出上述規定。目前,全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理處置平穩有序,未發現因疫情防控影響環境安全的現象。
與一般生活污水相比,醫療污水成分情況更為復雜,包括病原性微生物、各類檢測試劑和常規污染物在內的多種成分。按照《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傳染病醫療機構污水排放標準的衛生學指標是糞大腸菌群數小于100MPN/L,腸道致病菌、腸道病毒均不得檢出。這也意味著,從處理、收集、運輸設施設備,到消毒藥劑、安全防護物資的保障,從設施達標排放、檢測監測到有效監督監管,防控鏈條上多個環節均面臨嚴峻挑戰。
在此之前,一系列醫療污水處理“路線圖”相繼落地:2006年起實施的《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2013年起實施的《醫院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2015年發布的《疫源地消毒總則》在確保醫療污水達標排放的同時,也提升了城鎮污水處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這也要求,對醫院產生的污水、廢氣和污泥全面控制,明確消毒時間和余氯量的同時,也將對COD、BOD5、SS、氨氮等理化指標更為嚴格。
一般情況下,醫療污水污物如何處理?醫療廢水處理一般分為一級處理+消毒、二級處理+消毒。具體來看污水要進入化糞池進行厭氧發酵,后由化糞池進入格柵,去除大顆粒雜物后,再經調節池、沉淀池、消毒池處理,直至納入市政管網排放及排河。“主要是經過收集、格柵、調節、絮凝反應、沉淀、消毒、檢測7個步驟。”目前,99.4%的定點醫院具有污水處理設施,剩余0.6%的定點醫院采取應急措施處理污水。
迄今,我國已形成從醫院病房防疫到醫院污水處理,再到接收定點醫院污水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三級防護體系。而醫院污水作為病毒重災區,在源頭直接消毒也通常被視作污染防控的關鍵核心環節。除部分大型醫療機構采用臭氧和二氧化氯消毒,絕大部分定點醫療機構、新建成投用的醫院、臨時集中隔離場所都采用次氯酸鹽。
“處理后的醫療污水是否達標,主要由兩個具體標準決定。”這其中,作為醫療污水處理的重要指標——余氯指標要求也更高。公開資料顯示,余氯,指氯投入水中后,除了與水中細菌,微生物,有機物,無機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氯量外,水中所余留的有效氯。疫情發生前醫院污水處理后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水余氯指標為2∽8毫克/升;醫院污水處理后非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水余氯指標為3∽10毫克/升。
而在一個上限之下,含氯消毒劑用得越多,消毒殺菌效果越好。疫情發生后,余氯含量指標為6.5∽10毫克/升,且要經過兩次投氯消毒處理。至于居家或公共場所的正常消毒則主要采用氧化劑等消毒物質,后者通常會和污染物中的還原物質進行快速中和,排放到下水道中和一般的化學物質沒有區別。
生態環境部公布環境質量監測結果也顯示,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生態環境部累計對11474個飲用水源地開展監測,未發現受疫情防控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情況。其中就湖北而言,125個水源地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武漢19個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