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污染地塊綠色可持續修復通則》團體標準審議會,該標準由清華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編制。
來自原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生態環境部環境標準研究所、寶航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上海康恒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學的專家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認為該標準編制依據充分,技術要求先進合理,對于我國污染地塊的綠色可持續修復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致通過審議。編制組按照專家意見修改完善后,經協會標準化委員會投票通過后發布。
近年來,西方國家在多年污染土壤修復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綠色與可持續修復,即綜合考量全生命周期修復行為對社會、經濟、環境影響,提升修復的綜合效益。ASTM和ISO等標準化組織也發布了綠色可持續修復的相關標準。
本標準融合了美國推行的綠色修復和歐盟推行的可持續修復理念,將其與中國環境管理體制和污染地塊情況相結合,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可持續修復原則和要求。標準規定了綠色可持續修復的原則以及可持續性評價程序、方法和指標,并給出污染地塊管理各個階段以及各種典型修復的管理措施,可對污染地塊綠色可持續修復提供通用的技術指導。
為順應我國標準化改革要求,貫徹落實《關于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的指導意見》和《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開展團體標準工作,范圍覆蓋產品標準、工程標準、服務標準、人才評價標準和行業自律標準。目前,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已立項70余項團體標準,已發布22項。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團體標準為自愿性標準,旨在有效增加標準供給,鼓勵技術創新和進步,規范行業發展,滿足市場需要,實現環保產業標準體系對污染減排和環境質量改善工作的重要技術支撐。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