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與20個部委聯合啟動了第三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示范項目申報篩選工作。據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統計,全國PPP項目數量已經達到8042個,投資總金額為9.3萬億元。如此巨量的投資額,既顯示出這一模式廣受歡迎,其中所蘊藏的風險也多少讓人有些擔憂。近期在水務、工程、環保等領域,一些專家和業界人士也表達了對PPP過快過熱的憂慮。
事實上,在當前各地財政增收壓力大、地方政府融資功能被進一步規范限制的背景下,PPP模式更多地被賦予了穩增長、擴投資的“新使命”,有些被異化成了融資工具,甚至出現政績導向等非經濟因素考量。而在不少時候,公共產品或服務為重要的“公共性”被淡化,企業未來營運能力、收益平衡以及公益性等被忽略。
另一方面,應當警惕PPP過快過熱,導致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不合理供給,從而埋下未來財政負擔過重的隱患。此前,地方以財政收入或是債務直接支付,都存在一定的“剛性”約束,而PPP模式一定程度上平滑了財政“量入為出”的壓力,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就導致公共產品或服務不合理供給,并導致未來財政負荷過重等風險。這類似于個人“信用卡效應”,購物刷卡很“痛快”,不知不覺中增加了支出,而一旦到了每月還款日才知道“痛苦”。
融資難題難根本解決
按照估算,千億元體量的PPP模式被激活后,可帶動數萬億規模投資。有專家分析稱,截至目前,全國PPP項目總投資已超8萬億元,1800億元的規模看似杯水車薪,但考慮到引導基金的杠桿作用,終撬動的社會資本投資規模將十分可觀。
市場普遍預計,1800億元的基金主要投向PPP項目資本金,至少能帶動相同金額社會資本投入,這意味著將有3600億元投入PPP項目資本金,假設PPP項目資本金比例為20%,這3600億元將能撬動5倍的投資,也就是起碼可帶動約1.8萬億元的投資。
中國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進一步指出,要真正給近期不溫不火的PPP模式添柴,并不取決于引導基金盤子的大小。“在國內民間投資增速一路下行的背景下,2016年前5個月對外投資增速卻創下了61.9%的新高,不難看出民資對國內市場信心依舊不足”,他說,“基金牽引固然重要,但加大國企改革力度、破除行業壟斷,同時加碼減稅清費讓利、完善對知識產權保護,從根本上扭轉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才是關鍵的。”
“有了引導基金后,PPP項目的融資難題并沒有根本解決,因為社會資本的大筆資金主要還是來源于貸款,可貸款就要求對貸款申請公司的信用風險和資產進行評估,PPP項目公司往往剛剛注冊,難以提供有力的擔保,”中國財政學會公私合作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潔直言,“接下來,PPP融資應改變傳統觀念,社會資本應嘗試多元化融資,而銀行則應更多從PPP項目的潛力和發展前景進行考量。”
各地不斷增強民間投資信心
但可喜的是,在投融資機制的探索中,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因項目而創新,增強民間投資信心,大量民間資本進入重點領域建設。在廣東,民間資本參與建設的熱度升溫,這得益于當地政府大膽創新,拿出真金白銀引導社會投資。目前,廣東省級財政出資419.15億元,設立23項政策性基金,引入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鐵路、公路、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先進裝備制造、科技成果轉化等產業發展,以及創新創業、中小企業發展、低碳節能等領域。
在重慶,針對不同行業領域的項目特點、不同類別投資人的風險偏好,設計各試點領域項目盈利機制、政府資源補充機制和價格改革調整機制,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政府投入做到心中有數、防范風險,也明晰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增強了吸引力。在開放散貨碼頭、油碼頭和危化品碼頭等領域,民營主體在港口經營中占到2/3;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投資參股、委托代建等參與城市棚戶區改造,鼓勵民企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和自有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
顯然,各地正結合實際,競相創新投融資機制,一批批重要建設項目落地開花,頻現亮點。在湖北,省財政的投資引導基金出資4.5億元,帶動社會資本19.3億元;在福建,養老產業投資基金投向養老基礎設施建設、養老綜合體建設、養老產品開發等領域;在江西,民間資本參與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在全國設立只市場化運作的省級鐵路產業基金——興鐵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達276億元,其中政府引導資金60億元,社會私募資本216億元,真正發揮了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大作用。
成下一階段主要投資模式
而更為利好的消息,來自中國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此前他曾公開指出,加速發展能有效增加公共產品供給能力的PPP模式,提高供給的效率,這是未來市政的重點。
無獨有偶的是,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是關鍵。與此同時,應加強PPP的制度建設。“從整體上看,中國目前長期融資的工具和品種還是不足的,但是大量PPP所涉及項目的回報期可能超過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而我們現在很少有期限超過二十年的融資品種。融資品種的不足,使得很多項目的融資和項目的回報期匹配是不一致的,將給項目運營本身帶來現金流、流動性等問題。”
“誠如國家將推進的1800億元PPP融資支持基金,將大量降低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徐林表示,1800億元的基金主要投向PPP項目資本金,在投入項目資本金時,至少能帶動相同金額社會資本投入資本金,這意味著將有3600億元投入PPP項目資本金,假設PPP項目資本金比例為20%,這3600億元將能撬動5倍的投資,也就是能帶動約1.8萬億元的投資。
日前,財政部組織開展第三批PPP示范項目申報工作。通知顯示,截至4月底,據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統計,全國PPP項目數量已經達到8042個,投資總金額為9.3萬億元。對此,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守清則指出,PPP模式還需要考慮公眾的參與機制。如果新型城鎮化還沿用以往的行政和強制指令,可能會出現問題。這也是PPP模式所一直強調的,即PPP不能光考慮政府或者投資者其中一方的需求。
(參考資料:中國經濟網、北京商報、人民日報、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