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后的5年后,福島核電站融化的核燃料依然沉在地下,事故究竟帶來了什么的影響也仍不明確。
2011年3月11日,太平洋的巨大海嘯突破了日本福島核電站6個反應堆周圍十米高的海堤。海嘯的沖擊導致反應堆堆芯過熱并熔化,隨后氫氣爆炸使3座反應堆建筑受損。放射性物質隨之泄露到了四面八方。日本關閉了全國的40多個反應堆,并開始調查核電站周圍數以萬計的居民,以及陸地和海洋生物承受的輻射劑量。但是由于進入受損反應堆太過危險,并且該核電站的運營商東京電力公司拒絕共享信息,一些重大問題直至現在依然懸而未決。
在這樣的混亂中,日本于今年2月重啟了第三座核反應堆。盡管日本政府努力將這場災難忘記,但對于福島前居民、當地風光以及對日本人的心靈來說,福島核電站是一個無法愈合的傷口。三分之二的日本人害怕此類事故再次發生,因而反對重新啟動核電站。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稱,福島核電站周圍面積超過1100平方千米的村莊、山脈和森林依然不適宜人類居住,并且清理廠區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周邊20公里仍是“鬼城”
眾所周知,大地震發生后,地震和海嘯摧毀了福島核電站的應急電源系統,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無法發揮作用,3個反應堆內部溫度過高導為嚴重的堆芯熔化,3個反應堆發生氫氣爆炸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
2012年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據核事件分級表將福島核事故定為7級,與上世紀80年代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等級相同。
福島核電站的報廢工作量巨大,對日方來說,核污水處理、反應堆冷卻、核燃料的取出轉移等都是沒有先例的難題,每一項工作都充滿危險和不確定性。而這些工作只能依賴決策和處置能力飽受詬病的東京電力公司。
5年來,報廢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進展。2011年年底,核電站所有反應堆處于冷溫停止狀態;2014年,4號機組內存放在乏燃料池中的燃料棒轉移工作宣告完成;2015年,核事故以來存儲在儲水罐中的高濃度核污水的凈化處理已經結束。
但難題依然不少。誠如發生堆芯熔化的核燃料棒難以取出,甚至要研發專門的器具。據東京電力公司推測,整個事故核電站的報廢工作可能要花費三四十年時間。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迄今,依然有大約10萬名福島居民過著背井離鄉的避難生活。一項針對災區民眾的調查顯示,有38%的人認為故鄉再也回不去了,只有22%的人認為5年以內可以返鄉。
災區善后引發不滿
早在2015年,由日本媒體提供的聯合民調顯示,超過七成的福島人對政府處理核事故做法不滿。尤其突出的,便是以兒童甲狀腺癌為代表的民眾生命健康問題。目前,福島發生了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后4年內同樣的兒童甲狀腺癌多發現象,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日本政府對此諱莫如深,沒有給予這一問題足夠的重視。
在信息披露方面,一些民眾也對媒體的態度表示不滿。對于同為7級核事故的切爾諾貝利事故,日本媒體這些年來持續報道,但是對于福島核事故的報道態度卻迥然不同。日本民間團體“切爾諾貝利受害調查與救援女性網絡”事務局長吉田由布子表示,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切爾諾貝利再獲日媒關注,但幾乎看不到日本主流媒體在以往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調查采訪經驗基礎上,對福島核事故的健康危害進行深入調查和報道。
此外,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相比,福島核事故后建成的相關療養機構也很少。日本兒科醫生、切爾諾貝利兒童基金顧問黑部信一曾走訪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害者療養設施。黑部說:“哪怕只在療養所療養4周,體內放射性物質銫的水平也會降低30%,可見療養設施對于受害者恢復健康十分重要。”他指出:“如果按日本政府目前的處理方式,30年后,福島核事故造成的健康危害可能比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更大。”
黑部同時指出,本地的低收入者因為買不起外來的無輻射農副產品,也無力送孩子去療養所進行相關治療,更容易受核輻射威脅。“他們本來應該向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追究責任要求賠償,但就現狀而言,政府和相關機構都不愿意制定對它們自己不利的政策。”
中國核電做了哪些安全提升?
此外,與切爾諾貝利相同的是,兩起事故所致的縈繞人們心頭的不散陰云。
中國核電設計安全嗎?福島核事故會否在中國重演?事實上,核電在建規模保持的中國起步雖晚于美法日等國,但正是這種后發性,使得中國的在運、在建核電站采用了較美日等國家更加成熟和更先進的核電技術,固有安全性更高。2011年以來,結合福島核事故的經驗反饋,中國核電企業對在運、在建核電站持續開展了安全改進,以提高安全水平。
如今,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機組分別在福建福清和廣西防城港雙線開建。“目前上安全標準高的就是美國和歐洲,而我國是二者融合取其高。”中廣核董事長賀禹介紹稱,以華龍一號為例,其采用的“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采用177個燃料組件的反應堆堆芯、三個獨立的安全系列、單堆布置、雙層安全殼,全面平衡貫徹了縱深防御的設計原則,設置的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等,安全和性能指標均達到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
以雙層安全殼為例,華龍一號可抵御大型商用飛機撞擊,大自由容積,從而提高設計基準事故和嚴重事故下的安全性。“華龍一號”采用了能動與非能動結合的技術,如果發生嚴重事故,可連續提供72小時冷卻,確保反應堆置于安全狀態。
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
“唯有安全的核電站才是經濟的核電站,在任何情況下,安全都必須處于優先位置。安全永遠是核電企業的‘安身之基,立命之本’,也是我們大的社會責任。一直以來,我們都以如履薄冰的心態,敬畏核安全,守護核安全。”賀禹強調,“我們有信心保證核電的安全運營,貢獻出更多安全、清潔的電力。”
(本文綜合《環球科學》、新華社、經濟參考報、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