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2016年1月國內擬建和在建的脫硫脫硝項目
從數量上看,工業節能在十二五時期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回報周期長,競爭激烈成為當下工業節能從業者普遍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2010年9月,國務院確定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其中將節能環保置于七大戰略產業。在能源結構矛盾日益突出與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當下,一個巨大的市場誕生了。
和傳統能源行業給人封閉、壟斷的感覺不同,節能、環保市場相對更加開放,這也使得民企參與度更高。然而無論是工業節能還是環保產業,其本身依附于傳統行業的特性,這也這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節能與環保產業尷尬地位。
從數據上看,幾乎沒有人會否認十二五期間取得的一系列成績。然而,從2014年開始,經濟下行首先波及到工業產業,似乎給節能與環保產業帶來了不小挑戰。
工業節能:變局還是機遇?
節能產業當下主要市場以工業節能為主,其中,在十二五期間,余熱利用占整個工業節能領域的大部分市場。
余熱利用是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對設備中沒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廢棄的能源進行回收,在不少行業人士看來,余熱回收利用是提高經濟性、節約燃料的一條重要途徑。被稱為“比可再生能源還可再生的能源。”
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秘書長郭云光曾經表示,在十二五期間,大約70%的工業節能都是以余熱利用的形式進行的。由于其市場化程度較高,加上政策推動,涌現出不少民營公司。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共4852家,到十二五末期,有近萬家企業從事節能服務產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市場競爭白熱化。
然而,到了十二五末期,逐漸顯現的經濟新常態使得工業企業首先受到了沖擊。曾經參加過的一次工業節能領域有的研討會,由于工業用戶大量關停,參觀環節被迫取消。這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工業用戶的熱情。
不過,引用循壞經濟協會秘書長郭云高的話說:“這雖然是壞的時代,但是也是好的時代。節能產業,本身就是從能耗角度,為工業企業創造價值的的,經濟下行,未嘗不是工業節能產業的新機遇。”
尷尬的經濟與環境效益
無論節能還是環保產業,其回報周期之長,似乎成為當下從業者普遍面臨的難題。幾乎沒人會否認節能環保產業的巨大機遇,但從節能產生的環境效益來看,節能所減下來的能源消耗并不是那么顯著,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的空氣污染狀況加劇。“霧霾因燃煤消耗而起已毋庸置疑,可是你看近些年的霧霾天為何反而增加了呢?”這恐怕是每個人心中的疑問。石化、電力等工業領域的節能需求是拉動節能服務產業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在當前用能企業節能意識普遍不強,所下的功夫并不是那么大的情況下,節能所真正減下來的能源消耗并不那么顯著。另外,由于大部分工業節能項目都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這種模式本身就有7-8年的回收期,其經濟效益并不明顯。
此外,困擾在從業者心中的難題是一些節能企業在過去陷入了拿不到項目的尷尬。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教授孫佑海表示:“工業企業一般不愿意把節能工作交給節能服務公司承擔。從實際情況看,工業企業本身的逐利行為使得其更偏于將節能需求內部消化。”以上海寶鋼集團為例,盡管鋼鐵企業可以實現對節能項目的零投資,但是,寶鋼集團成立了自己的節能公司,俗稱“肥水不流他人田”。此外,從盈利效果上看,經濟效益并不高。
電廠脫硫脫硝成效顯著
在嚴格的法律法規面前,經歷數年之久,電廠已經逐步實現達到國家的排放標準。2014年6月27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下達2014年煤電機組環保改造示范項目的通知》,明確了2014年煤電機組環保改造示范項目名單,在嚴苛的國家標準面前,以國家隊為主力的火電廠們紛紛開始自己的升級改造步伐。引用能源局的數據:“十二五”期間,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每千瓦時供電標準煤耗累計下降17克,火電機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33%、35%和39%以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