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儲能市場收益飆升 三大難題有待破局
而據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太陽能/燃料電池技術服務部總經理李衛春介紹,新能源發展是所趨,到2050年德國、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計劃實現100%的電力需求由新能源發電來滿足,整個歐洲不低于80%占比,中國按照新十三五規劃將達到60%。
“探索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治理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結構以及發展新能源經濟等一系列問題,引發我們對未來社會發展原動力的廣泛關注與思考。應對挑戰,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推進技術進步,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已是刻不容緩。而如何讓清潔能源成為安全、、友好、經濟的智慧能源,儲能技術的配套運用是關鍵所在。”李衛春如是說。
在談到中國儲能產品,尤其是儲能電池在現階段的定位時,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研究部部長張華民先生表示:“中國目前的產能非常大,但在品質上還有待提高。以電池為例,我們的整體表現不錯,在材料方面、電池系統設計、BMS擁有一定實力,但在真正的系統集成、智能化方面,我們和國外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智能控制這一部分,我們希望國內做能源控制、PCS的廠家能夠打通產業鏈,互相合作,打造中國品牌。除此之外,國外出口認證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俞振華表示,未來能源互聯網是由能源管理去替代現有的電網,實現一種發電用電平衡,未來經濟化,在這樣基礎上,未來是有能源互聯的關鍵器件,就是儲能。當前普遍的觀點認為儲能的成本比較貴,但是儲能成本在過去三年已經是大幅度下降了。
中國的光伏市場很大,至今年底我國的光伏裝機累計有望突破40GW,一舉成為大的光伏發電應用市場。之后每年還會以20GW的速度增長,2020年的光伏體量就能達到150GW,2030年光伏裝機總量至少達到400GW。這么大體量的光伏項目以后都會有搭配儲能的需求,同時明年每個省至少會有一個微網示范項目,也需要配置儲能系統。這是儲能進入市場應用的前奏,在這個階段國家也會有針對性的投入及出臺相應補貼政策,以支持儲能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大致看來,我國儲能設備市場將迎來的輝煌時代,但因為起步較晚,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劣勢地位,中國儲能產業發展還面臨三大挑戰:
一是市場機制不健全。中國儲能產業起步晚,近五年國家才開始重視。北美、日本20年前就有了儲能方面的產業政策,也都已經形成了各自的運行機制。目前,國內已經有了一些地區性規定,提供了一些發展機會和市場模式,但離整體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有很大距離。儲能企業希望未來這些規定能夠上升到政策層面,真正納入到電力體制改革,成為一個法規,這樣可以提高投資方參與的可靠性,也可以盡量減少投資風險。
二是技術前景尚不明朗。如何把技術直接變成實際的商業模式,終能否支持公司真正盈利,也存在風險。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在儲能方面什么技術具經濟性、有競爭力,即從商業角度來看有前景的儲能技術還不確定。例如,很長時間以前就大概知道了硅是太陽能發電主要的技術方向,可以提出商業模式。現在儲能技術還沒有達到那樣的階段,不清楚未來方向是液流電池、壓縮空氣還是鋰電池。因此不知道如何投入資金和精力來降低成本。從未來發展看,或許有兩類主要技術方向,一是對長壽命應用來說應該是液流電池,二是對短壽命應用來說應該是鋰電池。不過不論哪種技術,只有完成了科學實驗階段,達到可以盈利,才能談得上大范圍的推廣應用。
三是儲能設備還需要提高可靠性。如果電池儲能不能使用10年以上,對于電力系統調節來講沒有意義。如果壽命問題和安全性解決不了,談價格也沒有意義。在運營風電、光電中,我們不需要1:1的儲能配備,按照10~15%配就可以了。如果天氣預報預估風電的誤差是20%,那么配上15%的儲能,就可以提高發電效率,提升電網穩定性。而且,電網調度機構就可以把其他機組進行合理安排。因為風電和太陽能項目一般要運行20年,所以儲能設備至少要有10年的壽命期。